螺母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螺母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别忽悠了2015年防忽悠总结谨防2016年还被忽悠卵圆盾蕨

发布时间:2020-10-19 05:32:00 阅读: 来源:螺母厂家

别忽悠了2015年防忽悠总结谨防2016年还被忽悠

这是一份“E生态”粉丝的2015年防忽悠总结,总结的内容从随大众到偏农业专业化。欢迎拍砖、讨论。

防忽悠一:微信、点赞,就有存在感?

请问手机前的你,微信究竟每天消耗了你多少时间?

在2015年初“E生态”员工下载了一款监测统计手机软件使用情况的软件,第一次看到统计结果时,测试人员惊呆了:他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是70次以上,每天累计在微信上的时间是2.5个小时以上。每天花2.5小时看微信是什么概念呢?

但即使如此,受测者表示他依然每天都在错过或漏掉很多微信信息:几十个订阅公众号、几十个群聊、还有每次打开刷新都有新内容的朋友圈。是的,我们每个人的微信都已经不是4年前的微信了,在工作生活之外的空闲时间,再努力我们也不可能看完所有的微信信息了。

后来,“E生态”受测者慢慢地减少使用微信中的一些功能——减少点赞,拒绝领取微信群聊发的红包(在当发红包包主是为了被点赞、积攒或被支持拉票类似目的发红包的时候),关闭微信“附近的人”功能……

微信朋友圈的各种晒,吃货族、自拍族、爱心族、养生族、鸡汤族、母婴族、谣言族、微营销族、求赞族,百花齐放、层出不穷,然而,人们很少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糗事,自己的平凡,哪怕偶尔自嘲一下,微信朋友圈展现给我们的大多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人们1%的某个瞬间。研究指出,社交网络引发的嫉妒心理无所不在,会降低用户的生活满意度。被动浏览会让人产生反感,用户主要是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生活、度假方式和社交活动。三分之一的人在浏览微信朋友圈后感觉心情更糟,对生活更加不满;而那些只是浏览却没有上传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深。

频繁使用微信的人们,我们真要追求踏实充实快乐的生活,则不要把那么多晒往朋友圈里放,然后等待有人点赞。我们需要内心的富足,而不是在意他人是否为自己点赞;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心灵鸡汤,只喝鸡汤不吃饭,纵然天天大补身体,也一定是不健康要病倒的。

消耗N多时间对着电子屏幕刷来刷去的人们,无论是微博微信QQ还是知乎,他们以为这样就能保持和世界的联系、这样就能站在世界之巅。事实恰恰相反,在电子产品上花费的时间越多的人,将越远离真实的生活。

相信这句话,人们之间的关系不会因为是否点赞而增加或减少几分。多把时间花在提升修炼自己或帮助他人提升,只有个人的价值提升了,围绕个人的关系才会增强。

说了这么多,“E生态”更喜欢您转发这篇文章,转发的支持力度比点赞靠谱!

防忽悠二:“互联网思维”、“互联网 ”,多数人都是在扯

2015年3月,中国总理喊出了“互联网 ”的口号,从此,在互联网思维基础之上,“互联网 ”的各种会议、论坛、培训、创业遍布神州大地。因笔者长期专注于农业领域,本文的后续内容均为农业案例。互联网 农业领域,目前大概有以下几类创业人员。

互联网 农资(网络销售种子、农药、化肥)

互联网 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从果园直接到客户)

互联网 农业金融(以互联网的方式为农业从业者提供金融服务)

互联网 农业app(专注于提供农业信息、农业社区交流互动的app手机软件)

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全民热情高涨,本文不会花笔墨一一对互联网 农业领域大部分不靠谱的忽悠行径进行分析,仅篡改胡浪球老师写的3条:

第一,如果是你自己的银子,投资农业要小心呀,不管是种地还是搞电商

第二,如果你想忽悠别人的银子,高举农业大旗,特别是农业电商大旗,就整吧

第三,亲,求求你别忽悠农民的钱,例如忽悠保证金,有家农产品互联网巨头忽悠了几千万保证金,一直不退哈!也求求你别忽悠市民的钱,例如搞农业p2p金融,农业众筹,农业项目投资,这玩意大部分是扯蛋滴!

道理有很多,基本道理是,互联网的最大价值在于互联互通。由于信息互通、处理和反馈、共享而创造价值。而农业产业链最终的产品是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品质、产量和生产效率是农民收入的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如果互联网信息并不能对农产品的质量、品质、产量和生产效率这类最关键的因素产生不可替代的帮助提升,就不是具备核心价值的互联网 农业,不具备核心价值的事物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就是忽悠!举例:当市场上供应的苹果供大于求的时候,不具备高品质、生产成本优势的苹果的果农注定是受伤的,纵使有“互联网 ”的天才在运转支招。

互联网的世界里,有一个规律:“数一数二,不三不四”。由于互联网的“超级马太效应”,一个细分市场,只有第一名和第二面有存在的价值,第三名以后的土地上,将寸草不生。举例,目前互联网服务业至少有100000个APP(手机应用程序),大家都在争抢市场份额。假如服务业有500个细分市场,每个细分市场留下2名幸存者,幸存者的数量刚好1000名。就意味着要有99000个APP被淘汰出局,一点痕迹都不留。

很多口口声声把“互联网 ”挂在嘴边的人,更多的是务虚的人,想走致富捷径的人。要务实,就去做实实在在的创新,去做智能硬件,小到各种智能传感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大到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各种细分具体应用领域的智能机器人。

防忽悠三:“农业大数据”,扯得太早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在于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然而,只有高质量靠谱的数据信息才能被加工处理出有价值的结果。

请问:在中国的农业领域,有多少基础农业数据?这些数据中有多少是高质量的,靠谱的?

比如,农业气象数据:与农业生产种植相关的基础信息,某地块的最近5年、10年甚至30年以来的气候数据,并结合历史数据,所做出的精准天气预测数据;环境数据:某地块、某区域近5年来的历史病虫害数据、地下水位变化情况数据;作物生长监测数据:某区域地块某种农作物(如玉米)从播种到收获每天的数十项指标数据,别说多少项,每天的耗水量变化这一项基本指标的数据都没有!某类作物的分布图数据:当前年份某一类农作物在全国的种植分布情况……

确实没有可靠的基础数据。你说你有统计局统计数据?!某机构的数据,靠谱吗?你懂的。

没有数据,就不要忽悠,而是想办法获得可靠的基础数据,如果不能获得,那就研发生产安装靠谱的气象站、作物生长监测传感器,从基础做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农业大数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网民们都有手机,有微信、淘宝、京东账号、百度搜索……这一切,记录着人们所有的网上消费行为,记录着每个人在网上的一举一动,研究这些大数据无疑是准确、靠谱、有价值的,比如:大数据精准广告产业链,当你在淘宝搜索了某个产品,你再打开某个网站时,页面上就会有你搜索的产品的广告,如果你点击进入,这个大数据广告产业链就完成一个闭环。从广告的发生到商家自动支付费用完毕,不到0.1秒的时间,全部自动完成。

回到农业大数据话题。种植在地里的玉米、水稻的一举一动是怎样的呢?玉米口渴了吗?玉米饿了吗?玉米生长得舒服吗?我们都不知道,或者等我们知道的时候,农作物已经出问题了很长时间了。人们要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就需要各种传感器自动传感记录作物信息。对于研究人而言,手机、互联网是记录人的行为的传感器。传感记录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根系生长、耗水量变化、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大数据……需要一系列的传感器监测记录数据,所以,首先的基础问题是:我们已经有了准确可靠、稳定工作的传感器了吗?

仅举一例:在温室大棚环境中,监测调节二氧化碳的浓度对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率极为重要,市场上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在销售,而真相是: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价格可承受的二氧化碳传感器没有一个是数据可靠的,因为该类传感器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分子的原理就是不可靠的。二氧化碳的数据就是不可靠的,监测出来的数据还有什么用?有用,唯一的用途就是领导视察点头称赞“农业大数据搞得不错”了!!!

防忽悠四:“农业物联网”之“根本不能用”

物联网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就农业物联网面临的众多问题中,以下三个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就如人要活着的吃饭问题一样基础一样重要:

1,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

2,农业物联网设备不够接“地气”,不实用;

3,农业设备智能化水平低。

在政府的感召下,一些企业喊着物联网的口号,使用着在物联网概念提出来之前就存在的传统仪器设备、传感器技术就开始做各种项目了。换汤不换药,挂羊头卖狗肉是最为常见的忽悠行径。最为典型的属农业视频监控系统了。视频监控最广泛的应用在于安装在门、道路等关键监控位置拍摄人、车、动物等快速移动物体的状态,车辆违章抓拍,坏人违法被视频监控破案,这些都是极好的用途。

然而,在众多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中,竟然安装摄像头录像监控农作物的生长!?请问:

一块200亩地地玉米地,有数十万株玉米在生长,摄像头应该按照在哪里?需要多少摄像头?摄像头都能看到什么?摄像头能看到某株玉米叶子上面的小昆虫吗?能看到农作物叶子由于缺乏某种元素而发生的细微变化吗?农作物会因为有摄像头监控而不好意思长得太慢于是狂长吗?这样的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是为了赚纳税人的钱而做项目,从未考虑过真正的市场需求。

那些有真实市场需求的农业物联网项目有做起来的吗?未必,且看下面的例子。

土壤的干湿程度如何(土壤墒情怎样)?这是农业生产者每天甚至每时每刻(比如温室基质苗床)都要掌握的基础信息。物联网化的土壤水分监测技术使人们通过手机、web网页等方式实时掌握土壤湿度情况,不用每次到田间地头用手刨土把握土壤状态,极大的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更为关键的是,土壤水分传感器对土壤含水量情况进行了数字化的量化展示,使得农艺师对土壤湿度的判断更佳科学,避免了农艺师使用眼睛、手触摸判断土壤湿度情况的主观经验差异,由经验到科学。

物联网化监测土壤水分的价值远远不止如此。由于传感器可以不知疲惫地高频率采集数据,人们对土壤水分的掌握因此由某个时间点的静态数据升级到对土壤水分动态连续变化的掌握。在有农作物的情况下,土壤水分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对土壤水分连续变化的研究,直接掌握了作物耗水、需水的规律。植物的生命活动与水分直接相关,根据农作物在开花、灌浆、果实膨大等不同生育阶段耗水规律、需水敏感性的把握,为实现科学精准灌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由上述可见,几乎所有的农业物联网项目都设计安装了土壤水分传感器无疑是有道理的,这钱花得其所,花的好!

奇怪,令人费解的是,笔者走遍了大江南北,至今未能见到一个在大田种植中成功地应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实现精准灌溉的案例。用户的总结就一句话:“啥破玩意,那东西根本就不能用。”

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数十亿投资支持农业物联网发展,用户却说农业物联网中最基础的土壤水分仪不能使用,那么多的专家、教授、科研单位、企业都在搞农业物联网,都是睁眼说瞎话吗?也不全是,只能说术业有专攻,

经过笔者的仔细了解,目前在农业大田上监测土壤水分含量的常见做法确确实实毫无价值。常见原因如下:

第一,在外界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数值没有任何价值。

比如,当前水分仪显示土壤体积比含水量为数字15%(可理解为:容积为100份的土壤,其中有15份体积是水分;也可理解为:当前100mm厚的土层中包含有15mm的水分;再把单位具体化,可举例为:一个长1米,宽1米,厚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土壤中,有0.15立方米150升的水分)。

知道了土壤含水量为15%,农艺师不能做出任何决定。因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土壤中有多少水,而是农作物在当天状态下能不能舒服的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对于砂性土壤,土壤的保水性、吸水能力较差,当土壤含水量为15%时,农作物的根系是很容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对于粘性土壤,土壤的保水性、吸水能力较强,当土壤含水量为15%时,农作物的根系已经很难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了。除了土壤本身的巨大差异,不同植物的耐旱耐涝能力也是天壤之别,就如沙棘、仙人掌、雪松、旱柳与荷花、水稻、芦苇对水的适应需求的区别。

如果具备了土壤类型、农作物类型、需水特性等资料信息,监测到的土壤含水量数值就会有价值了吗?也未必。

原因在于,农作物是生命,从播种到收获,它们是在生长变化的。从小苗到大苗、到开花、结果实,不同的生育阶段对土壤湿度的适应能力完全是不同的;土壤也是在变化的,每年的各种深松土壤、用犁翻地、旋耕机旋地、施用化肥、农作物的根系残留……都在影响改变土壤结构,改变着土壤的保水、吸水能力。

综上,土壤含水量数据极为基础重要,但是单纯的土壤水分数据对于科学灌溉并不具备价值,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且看本文的后续分析。

第二,传感器监测到的是农作物活动根系位置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吗?

很少是。因为通常的土壤水分传感器的安装监测深度是固定的,比如某水分传感器监测了土壤20cm深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数据,但是植物活动根系深度是在生长变化的。由于从地表往下土壤不同深度含水量存在差异,通常刚发生降雨或灌溉时表层土壤相比于深层土壤湿度大,而后随着地表蒸发,表层土壤的湿度又比深度土壤湿度小。因此,需要监测把握农作物在不同时期活动根系土层深度,土壤水分传感器需要实现相应地跟踪监测农作物活动根系土层的含水量数据,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二步。

防忽悠五:“智能灌溉”不是“自动灌溉”,“自动灌溉”也不是“智能灌溉”

通常,“E生态”成员谈及有个叫insentek智墒品牌的土壤水分传感器,已经实现了智能无线的对同一个位置、多个深度土层的水分、温度数据实时监测的时候,人们立即的反应是:insentek应该可以搞自动灌溉了,即:使用软件设定好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了下限时自动开始灌溉,灌溉到土壤含水量上限时,停止灌溉,科学合理,节约用水,农作物总处于舒服状态,增产也是一定的。大多数农业物联网项目,乙方也是如此向甲方讲故事的。

事实并非如此。

如“防忽悠四:农业物联网不可用”所述,土壤类型差异巨大,不同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差异巨大,即使同一种农作物,其在不同的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适应能力也是差异巨大的,监测到了土壤水分仪数据就立即要实现自动灌溉实属天方夜谭。监测到水分数据仅是第一步,第二步需要掌握农作物的活动根系深度,例如:在7月中旬,某地块玉米的主要耗水根系深度是在30cm,还是50cm深处的土层呢?而后确定相应的灌溉量,使水和溶解于水的肥料到达相应的土层。使用没有眼睛的土壤水分传感器自动发现、判断出当前农作物的活动根系深度,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属于智能灌溉。

一般而言,自动灌溉是指田间安装有控制灌溉水开或关的电磁阀,人们可以通过电磁阀的控制器,甚至于手机实现对田间电子阀的打开或者关闭,这样人就不用到地里亲手关闭电磁阀了,在规模化的农业种植中,自动化能够帮助减少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自动打开或关闭电磁阀,即开始灌溉时间、停止灌溉的时间、灌溉量是如何确定的呢?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并不算真正的自动灌溉。而要实现真正的自动灌溉,需要有大量的人工智能软件、模型、传感器进行数据分析,综合考虑天气、降雨预测、农作物当前耗水能力、当前土壤有效储水量、蓄水潜力、作物活动根系深度等一些列因素,为农艺师的灌溉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甚至于替农艺师做出灌溉决策,这才是智能自动灌溉。

防忽悠六:在传感器年代,只能使用“体积含水量”, 不可以使用“重量含水量”

一、体积含水量和重量含水量的概念

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是指水分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土壤体积含水量=水分容积/土壤容积×100%。

土壤水分重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所含水分重量占烘干土壤重量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土壤重量含水量=(原土重-烘干土重)/烘干土重×100%=水重/烘干土重×100%

二、为什么说在传感器年代,只能使用“体积含水量”,不可以使用“重量含水量”?

因为,目前所有插在土壤中的水分传感器所测量到的都是体积含水量。重量含水量是通过把样本土壤烘干称重而得到的,世界上没有一台土壤水分传感器具有把土壤从田间取出,带回实验室进行烘干、称重量的能力。那不是土壤水分传感器了,那是智能机器人及实验室,或者通过人工劳力完成这项工作。

在土壤水分传感器没有被发明出来以前,人们只能通过取土烘干的方法得到重量含水量,所有的科研论文、报告使用的都是重量含水量。当土壤水分传感器被发明出来后,为了传感器得到的数据与传感器之前的论文、科研数据有衔接,体积含水量和重量含水量同时被使用,因为貌似土壤体积含水量和重量含水量可以很容易的进行换算:

土壤体积含水量(%)=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

实际上,在现实中这个换算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得到土壤容重的准确数值。

我们先把土壤容重、土壤密度的概念明确一下。

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是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除以体积(烘干前的体积)的比值,单位为克/立方厘米(g/cm³ )通常为1.1-1.7g/cm³,由于水的密度为1.0g/cm³,即同体积土壤的容重通常为水重量的1.1-1.7倍。土壤容重是由土壤孔隙和土壤固体的数量来决定的。根据土壤容重可以计算出任何单位土壤的重量。公式为:土壤重量=体积×容重。

土壤密度(soil particle density)是单位体积土壤(不含孔隙)的烘干重量,其大小与土壤的化学与矿物组成有关。一般土壤的密度多在2.6~2.87g/cm³范围内,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密度较低。用它和土壤容重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土壤总孔隙度,计算时通常采用平均密度值2.65g/cm³。

为什么我们不可能得到土壤干容重的准确数值呢?

第一,在把土壤水分传感器测量得到的体积含水量换算为重量含水量的时候,需要带入决定土壤水分传感器输出数据的那部分土壤(标记为土壤A)的容重值,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人们仅能对土壤水分传感器附近的土壤(标记为土壤B)进行取土烘干,测算容重数值。容重A是否等于容重B?一定是不相等的。

第二,人们发明土壤水分传感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1、人工取土烘干土壤得到含水量数据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时间成本;2、取土烘干的实验会引入数据误差等一系列的问题。显而易见,已经在使用土壤水分传感器的人们肯定不会轻易再去做取土烘干的实验了。那么,需要把体积含水量换算为重量含水量,容重数据从哪里来呢?使用经验数据、使用历史数据、使用教科书数据,总之,在使用错误的数据。

三、土壤中的水是以体积的方式存在的,而不是重量

体积和重量都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但是,土壤中的水、土壤中农作物的根系分布、土壤中的空气都是以体积的方式存在的。土壤中能够保存多少水(土壤饱和含水量),取决于土壤中有多少的空隙;土壤中能够保持hold住多少水(土壤田间持水量),取决于土壤的结构构成。这一切的关键因素都是体积,不是重量。

不管土壤中有多少水,农作物的根系只能直接吸收以农作物根系的根毛所形成的体积空间中包含的水分。

四、标准和权威都是过去,需要建立新的标准

有意思的是,目前中国有关土壤水分的行业标准规范,不管水利部,还是农业部,都是土壤重量含水量。这些都是在土壤水分传感器很少被规模应用的时候就建立的标准,已经过时落伍。欧美国家在几十年前的标准就是统一使用体积含水量,而不是重量含水量了。

不改进,就接着落伍吧!!!

防忽悠七:使用“烘干法”获得体积含水量数据

如前面所述,土壤水分传感器测量得到的都是体积比土壤含水量,水分在土壤中以体积的方式存在,农作物的根系只能吸收以根系根毛所形成的体积空间中包含的水分,体积含水量更科学。

那么,我们还能使用传统的烘干法来验证、校对土壤水分传感器吗?

答案是:可以的。使用“烘干法”可以直接获得体积含水量。

方法是:环刀取土法。

原理是:使用固定体积的取土工具从土壤中取土原状土壤,比如取出200ml容积的一块土壤,将整块土壤放入烘干箱烘干,烘干出20g(即20ml)水分,则该土壤的体积含水量是20ml/200ml*100%=10%。

广州长安医院详细介绍

西安皮肤科医院

成都专业治疗白斑医院

合肥治小儿癫痫专科医院